400-123-4567

新闻资讯 分类
雷竞技RAYBET中天科技2023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雷竞技RAYBET中天科技2023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报告期内,公司践行“创新驱动,合规奋进”的经营方针,以数字化和绿色化为抓手,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巩固电力、通信、海洋产业的领先地位,培育壮大新能源产业,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2023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50.65亿元,同比增长11.91%;实现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31.17亿元,同比下降3.03%,并取得了如下经营成果:2023年,公司积极响应“双碳”政策的号召,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公司通过科技创新增强发展新动能,加强国际营销服务体系建设扩大全球竞争优势,持续深耕能源网络领域,致力于成为全球领先的能源网络解决方案服务商。截至2024年3月31日,公司能源网络领域在手订单约260亿元,其中海洋系列约115亿元,电网建设约125亿元,新能源约20亿元。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双碳”目标,公司积极部署,全面进军海洋能源领域。遵循“核心产品系统化,工程服务国际化”的战略指引,公司大力推进绿色能源转型,坚持科技创新,为海洋能源的开发与利用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与创新引领。公司自1999年进入海洋线缆领域以来,持续创新研发,推动了海缆行业从浅海向深海、从低压向特高压、从交流向直流的跨越。“±400kV交联聚乙烯绝缘光纤复合直流海底电力电缆”由公司依托江苏如东海上风电柔性直流输电工程研制,是目前世界范围内柔性直流海底电缆输电应用的前沿产品,在2023年11月入选国家第三批能源领域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名单;报告期内,发明专利“海底电缆及其制造方法”荣获首届江苏专利金奖、中国专利优秀奖。报告期内,公司在广东、山东、江苏三省中标、执行多个典型工程,如中标国华半岛南U2场址海上风电项目、惠州港口二PA、PB海上风电项目、江苏大丰800MW海上风电项目、国内首个海上光伏国华垦利HG14项目等,完成惠州港口二海上风电、山东能源渤中海上风电G厂址(北区)等项目交付。报告期内,公司成功研制66kV交联聚乙烯绝缘交流动态海底电缆,并通过国家级新产品技术鉴定,综合技术性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交付全球首个漂浮式风渔融合项目“国能共享号”35kV动态海底电缆和三沙“南鲲号”波浪能发电装置10kV动态海底电缆,获得客户好评。中天科技海缆具有行业领先的大水深、大长度脐带缆设计、生产制造和测试能力,已完成多个工程项目的产品匹配性认证(COC),并在多个工程项目上得到了应用验证。报告期内,公司成功交付巴西石油舷侧脐带缆系统,为巴西石油P80舷侧立管控制监测系统提供光电液连接。报告期内,公司取得了国际先进的大功率风机吊装和大直径单桩施工科技成果,获得授权专利31件,组织制定大型钢管桩起吊、大功率风机叶轮安装等工法,参与制定了风机安装行业规范。公司与金风科技002202)合资打造1600T深远海风电施工平台(中天31),深度融合海工平台技术与机组运吊工艺,采用“码头装载+运输+储存+起重”一体化模式设计,具备20MW单机容量、320米叶轮直径以上海上机组的吊装能力,船机装备综合性能居于行业前列。2023年9月,中天31完成了粤港澳大湾区首个百万千瓦级海上风电项目——中广核惠州港口海上风电项目首台14MW风机的顺利安装,标志着公司海上风电施工能力取得了又一重大突破。2023年,海洋产业进一步完善海外销售渠道、不断提升投标和项目管理等能力,国际市场订单创造历史最高水平。在海上风电市场,公司中标275kV高压交流输出海缆、220kV高压海底电缆总包等重大项目,大幅提升了国际市场的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在油气市场,公司取得海缆电压等级的新突破,中标中东地区220kV高压海缆以及中压海缆总包等项目,进一步巩固市场优势地位。2023年,公司积极响应创新战略,瞄准国内外先进技术、瓶颈问题进行突破研发,推动我国输电材料技术迈向新高度。在高压电缆领域,为满足德国等欧洲市场客户需要,公司开发高阻燃等级的低烟无卤高压电缆,通过西班牙电力REE认证,获得欧洲VDE授权证书,实现了主营产品营收规模和品类稳步增长、产品竞争力优势地位持续稳固。在架空输电领域,公司采用冶金理论分析指引材料配方和工艺创新,突破超耐热铝合金的导电率瓶颈,实现超耐热铝合金导电率国际领先;突破铝镁硅合金的强度和导电率配比瓶颈,实现中高强度铝合金的欧标要求,继续引领行业发展。公司开创电缆氧化导体研制,使得电缆整体传输电阻下降,呼应“低碳节能”战略。在电力特种需求领域,公司开发了中压环保充气开关柜、预制连接器等新产品;紧随新能源向深远海发展战略,丰富变压器品类,公司成功研制海洋平台电潜泵干式变压器。通过合理设计磁通密度,公司优化铁心结构,解决“变频调节”、“一机多用”、“长寿命”的问题,产品的宽频率、多电压、低温升、低损耗、低噪声等指标均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在电力传感领域,公司致力于数字电网的智慧电力产品研发,开发的输电线路覆冰监测装置具备国际领先水平,实现架空线路覆冰、电缆隧道环境、电缆运行防外破的在线监测和预警;研发的电缆隧道综合监测系统,可接入22种外围传感器,实现环境监测、光纤测温、护层接地环流、视频监控、防外破监测;研发的电缆隧道光纤防外破监测系统可以增加传感距离、提升定位精度,助力电网建设和运维部门电缆隧道防外破监测,为我国新型电网坚强智能运行提供保障。报告期内,公司聚焦“智能绿色可靠输电”,针对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更广范围路径的使用特点,申请高压绝缘电缆、架空导线、在线监测等发明、实用新型和PCT专利共计125项,获得发明专利授权36件,如:平滑铝套环保型阻燃高压电缆及制造方法、基于深度学习的光纤光栅传感系统降噪方法及其相关设备、一种耐腐蚀稳定型耐张线夹及其夹线方法等。公司牵头或参与修订技术标准27项,其中国际标准2项、国家标准12项、团体标准13项,保障公司当前及未来经营高质量发展,加速外循环步伐。公司紧跟特高压建设及投资节奏,积极参与国家重大项目,发挥产品和服务的综合优势,取得丰硕成果,销售规模进一步提升。报告期内,普通导线、特种导线、OPGW、ADSS等主营拳头产品在全国市场份额保持第一。报告期内,公司电网建设领域共有7项新产品、新技术通过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机械行业协会、工业和信息化厅评估鉴定,其中5项产品达到国际领先水平,2项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023年,公司紧跟国家在能源领域的大政方针,通过不断优化组织架构与资源配置,发挥市场开拓能力及区位优势,坚持以资源开发带动EPC和参与市场招投标“双轮驱动”的模式,有序推进光伏电站总包业务。报告期内,中天光伏技术与重点央企协同合作,寻求业务的高度契合,获取中广核如东项目、国华如东项目及国华泰州项目等集中式光伏总包工程;基于“老客户、新需求”的思路,争取持续服务优质客户的机会,公司获取海力二期项目、宜家(天津、西安)项目等工商业分布式光伏总包工程;通过市场铺垫、自主开拓的方式,推动“乡村振兴+零碳综合智慧能源”模式,公司获取云南拖布卡户用分布式光伏总包工程。报告期内,公司如期完成如东外农万亩渔光600MW光伏项目并网交付,助力项目按计划进度参与市场化绿电交易。以该项目建设为契机,公司推进全面预算管理与成本管控措施,力求适应规模化建设与精细化管理的要求,兑现建成区域能源绿色转型标杆工程的承诺。基于长期的市场积累及业务布局,公司通过内部选拔及外部招聘的形式完成组建海外精英团队,规模化开展海外光伏业务。报告期内,公司布局重点市场并取得初步成绩,获取圭亚那光储柴微网项目、尼泊尔光储离网项目及孟加拉分布式光伏项目等总包工程,其中圭亚那光储柴微网项目是全球少数的大规模独立微网系统,项目建成后具有示范意义,将为公司打造差异化优势。中天储能科技紧随行业发展趋势,聚焦客户需求,通过自研锂电池设备,优化储能系统产品制程工艺,先后推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能量密度液冷储能系统,解决了大容量电芯衰减一致性、以及倍率寿命均匀性等卡脖子问题,提升新能源并网电能质量,提供构网支撑能力及频率调节能力。报告期内,公司研发并推出单体容量最大的1P功率200Ah电芯,完善1小时率电力储能领域产品布局;发布MUSE-3.0液冷系统产品,集安全、节能、高效、兼容、集约、环保六位于一体,提供世界级新能源解决方案新思路。中天储能科技全面拓展市场。在大型储能领域,公司已有成熟的储能系统商业化发展方案,针对发电侧、电网侧、用户侧等不同侧端特点,提供储能电站、微电网等服务,并广泛应用于新疆、江苏、甘肃、内蒙等多地市场。报告期内,江苏丰储200MW/400MWh共享储能项目、贵阳市开阳县200MW/400MWh集中式储能电站项目等均成功并网运行。据高工产研储能研究所(GGII)统计,公司在2023年全球市场中国储能系统企业出货量排名第六位。同时,公司深耕通信用后备电源领域,报告期内,先后获得中国铁塔集采招投标第二名、中国移动600941)集采招投标第一名,用优质的产品、专业的服务赢得了客户的高度认可。中天储能科技不断提速更多优势产品的国际化培育,积极融入“双循环”发展格局,持续增强多领域的制造业服务化能力。公司储能业务专注储能系统集成支撑能力的搭建,报告期内中标了德国电信4MW/24MWH储能项目、世行“点亮非洲”埃塞俄比亚EEU离网项目、尼泊尔光储离网项目等,并完成了蒙古能源部80MW/200MWh储能系统项目交付。国际市场上,公司推出多个产品,加快推动国际认证以迎合市场需求,同时组建近百人的新能源国际专业销售团队,全球范围内部署搭建营销平台,取得市场突破。通过国际销售团队属地化,公司搭配新能源整体系统设计专业人才,以在手项目为着力点,提升新能源总包集成能力,面向新能源海外业主提供专业总包服务。2023年,公司顺应国家“双碳”政策,紧跟国家在氢能领域的大政方针,以制氢装备和加氢装备为抓手,聚焦氢能核心业务,持续优化产品结构,提升核心竞争力。公司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迭代更新产品体系。不断丰富产品研发方向,强化技术能力,产品研发方向从小标方碱水制氢系统和加氢机产品扩大至大标方碱水制氢系统、加氢站关键设备、撬装制加氢产品,同时配合北京低碳清洁能源研究院(以下简称“低碳院”)进行新型电解槽和液氢泵的研发、制造和测试。报告期内,中天华氢参与多个国产高压液氢泵项目,成功研发出首套潜浸式高压液氢泵及加注系统,在低温抗氢脆材料设计加工和高效绝缘与绝热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中天华氢打造中天高端氢能装备研发测试基地,报告期内,一期研发测试中心建成投入使用,为后续在可再生能源制氢、加注协议、国产零部件测试等方面的研发测试提供了完整的平台。公司积极参与氢能行业展会与论坛,了解行业发展动态,推广品牌,并在主要大型氢能产业论坛积极发声,提供关于制氢、加氢解决方案的独特方案。报告期内,公司参加由中国氢能联盟组织的2023氢能专精特新创业大赛,荣获“2023氢能专精特新创业大赛30强”。2023年,5G、千兆光网、算力等新型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拉动光模块、新型光纤、无线通信产品的需求增长及技术升级。公司顺应发展大势,聚焦新一代技术研发,加速推进产品创新和系统解决方案迭代,全面提高市场竞争力;坚持“双循环”发展道路,充分发挥全球营销、服务及供应链优势,内生外延并驱,推动业绩稳中有升。公司积极应对行业调整变化,把握行业发展趋势,紧紧围绕“新基建”、数据中心建设等发展方向,技术创新顺势而为,聚力拓展通信领域前沿技术的产品与应用,在产品迭代、核心技术突破等方面取得一定成绩。报告期内,公司12项新品获得国际领先和国际先进水平认定;多项重要技术分获“中国光学工程学会科技进步奖”、“中国电子元件行业协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中国电子学会科技进步奖”、“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等荣誉;两项漏缆原创技术申请制定IEC标准;申请通信相关专利225项,授权专利224项,强化公司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报告期内,公司自主研制的“面向数据中心高密度光互连的抗弯曲空分复用光纤”具备超大传输容量特点,可实现400G、800G甚至T量级传输,高度契合当下“东数西算”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绿色高质量发展需求;“超大盘长高强度光纤”产品在远距离、高强度牵引及快速释放时,仍能保证良好的通信性能,适用于各类对光纤的强度和抗弯曲抗扰动能力有高要求的环境;“高速动车组用通信光缆”有力推动我国高速动车组从“智能型”向“智慧型”升级;“电梯及天车用随行通信光电复合缆”产品一举解决铜缆受电磁干扰,传输信号不稳定,速率慢等问题,实现智慧港口天车、智慧电梯的5G网络信号全覆盖。在通信电缆领域,公司积极抢占轨道交通、高技术船舶业等业务领域的创新发展机遇,所研制的“地铁用综合高性能系列通信信号电缆”、“高技术船舶用全系列通信(光)电缆”助力绿色城轨、船舶业高质量发展;在电源类领域,“户外小型一体化电源”及“智能直流计量及控制设备”两项电源类新产品的成功研制,标志着公司在通信电源领域突破性实现了从电源端到负载控制端的全链路技术和产品布局,为通信新基建保驾护航。在光模块领域,两款400G系列光模块产品通过了科技成果评价,其功耗、灵敏度等关键指标优于国际先进水平。产品主要采用硅光、空间光传输方案,可实现低功耗工作,后续可广泛应用于数据中心及5G网络建设。公司紧跟运营商需求及投资节奏,积极参与国家重大项目,发挥产品和服务的综合优势,取得优异的集采成果。报告期内,主营产品光缆在中国电信601728)2023年干线光缆及配套采购项目、中国铁塔光缆采购项目集采中标排名第一;馈线产品在中国电信馈线年)集采项目、光分路器产品在中国移动2023年-2024年集采项目中均位列首位;漏缆、天线产品在中国铁塔集采投标中跻身前二,以上成绩为2023年业绩奠定基础。公司坚持“需求引领,创新驱动”,聚焦产品的定制化、差异化,发挥专业技术行业领先优势,解决客户痛点,持续以高品质产品和服务为客户创造价值,广获认可。报告期内,公司荣膺中国电信和中国移动A级-产品供应商和上海、浙江铁塔优秀合作伙伴等荣誉。公司坚持全球运营和合规管理,优化境外产能配置,完善国际营销体系建设,深化服务型制造模式,持续提升国际市场份额。报告期内,公司继续提升境外工厂产能,强化区域快速交付能力,巩固规模化竞争优势;主动对接欧盟碳关税规则,推进数智化转型,完善绿色制造体系,以环境友好型产品夯实核心竞争力;完善国际板块从需求产品提案到设计验证、量产实现、物流交付,乃至售后品质跟踪和问题解决的一站式服务体系,全方位提升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公司还积极参加德国ANGACOM、英国CONNECTEDBRITAIN、新加坡CommunicAsia、巴西FURTURE、中东GITEX、APC全球光纤光缆大会等国际展会和论坛,以及面向全球通信运营商开展近百场定制化的产品和技术推广会,进一步提升公司在国际市场的品牌知名度和行业影响力。海上风电作为我国“双碳”目标主要抓手之一,通过规模化开发与技术进步,中国海上风电已经进入全面平价的关键发展时期。《“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显示,要优化近海海上风电布局,开展深远海海上风电规划,推动近海规模化开发和深远海示范化开发,重点建设山东半岛、长三角、闽南、粤东、北部湾五大海上风电基地集群。根据国内各省份海风规划,随着相关问题的逐步解决,国内海风建设将进入更加规范化发展阶段,未来5-10年是国内海风新一轮建设高峰期。海外方面,碳中和驱动能源变革,多国加大海上风电建设规划。全球风能理事会(GWEC)发布的《2023全球海上风电报告》预计,未来十年(2023-2032年)32个市场的海上风电装机容量将超过380GW。到2032年底,海上风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447GW,海上风电发展潜力巨大。随着海上风电逐渐向深远海发展,直流海缆作为海上直流输电的关键设备,近些年来获得了快速发展,±500kV直流海缆也将逐渐在海上风电工程建设中获得应用。国内直流海缆发展起步较晚,2021年国内首个海上风电柔直输电工程投入运行,电压等级最高达到±400kV,随后行业的头部企业又相继成功研发了±500kV直流海缆新产品,有力促进深远海风电资源的开发。漂浮式海上风电作为新兴领域,虽然多国都在加速研发,但累计装机量占比仍相对较小。GWEC最新报告预计,全球漂浮式风电将从2020年的171MW增加到2030年的16.5GW。国家气候中心数据显示,深海风资源总量约1000GW,相当于近海风资源的2倍,发展潜力巨大。随着全球能源需求不断增长,陆地油气资源有限且开采成本高,而全球海洋油气资源丰富,探明率远低于陆地,因此能源的勘探开发和生产逐渐向海上转移。随着我国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推进,海洋油气将与新能源融合发展,相关技术和装备将加速突破,我国海洋油气供给能力有望持续提升。全球范围内,深水和超深水开发如火如荼,油价网汇编数据显示,2023年,海上原油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27%,同比增长3%;海上天然气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32%,同比增长1.9%。根据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发布的《2023-2024年度全国电力供需形势分析预测报告》统计:2023年,全国有21个省级电网用电负荷创新高,电力保供形势严峻,全国日最大错避峰负荷超过5000万千瓦;少数省份电力供需形势较为紧张。分区域看,华东区域、华中区域夏季电力供需形势紧张,其中四川供需形势尤为严峻;南方区域夏季和冬季电力供需形势紧张,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在夏季启动多轮次电力需求响应,贵州、云南在冬季部分时段采取负荷管理措施。国家高度重视并出台一系列能源电力保供措施,有效缓解迎峰度夏和迎峰度冬期间部分地区供电紧张局面,守牢民生用电安全底线,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美好生活提供坚强电力保障。2023年全国完成跨区输送电量849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9.7%。国家能源局发布的《新型电力系统发展蓝皮书》表明,我国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进入全面启动和加速推进的重要阶段。在总体架构与重点任务方面,要加强电力供应支撑体系、新能源开发利用体系、储能规模化布局应用体系、电力系统智慧化运行体系等四大体系建设雷竞技RAYBET·(中国)官方网站,强化适应新型电力系统的标准规范、核心技术与重大装备、相关政策与体制机制创新的三维基础支撑作用。国家能源局网站发布2023年全国电力工业统计数据指出,2023年全国主要发电企业电源工程完成投资9,675亿元,同比增长30.1%,电网工程完成投资5,274亿元,同比增长5.4%。新能源发电增势强劲,电力系统调节能力需求逐步攀升。“十四五”期间电网投资加码,两网合计投资近3万亿元,年均5,800亿元,整体再创新高。据中国能源报报道,“十四五”国网规划建设特高压线年特高压建设迎来高峰期。2023年7月,国家深改委会二次议要求科学合理设计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路径,在新能源安全可靠替代的基础上,有计划分步骤逐步降低传统能源比重。《新型电力系统发展蓝皮书》指出,新型电力系统应推进四大体系建设,同时强化技术装备、政策机制、标准规范的三维基础支撑。大规模新能源基地化开发外送,推动沙戈荒地区新能源基地、藏东南等流域的水风光、深远海海上风电基地开发、建设、并网、消纳,推动智能电网建设,支撑高比例新能源高效开发利用,推动主干电网智能柔性发展。结合柔直输电技术支撑大规模电能外送,配网层面示范推广分布式智能电网,满足高比例分布式新能源消纳需求。随着中国新型能源体系加快构建,能源保障基础不断夯实,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我国风电、太阳能发电、绿氢等新能源发展势头强劲,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开发建设提速,绿氢项目层出不穷,新能源投资保持快速增长。2023年国家继续践行“双碳”目标,鼓励风光等新能源发展的大方向依然明确。国家能源局印发《2023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指出,“巩固风电光伏产业发展优势,持续扩大清洁低碳能源供应”“深入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为此,国家积极出台涵盖光伏用地、绿电交易及光伏消纳并网等多方面的保障性政策。根据国家能源局发布的2023年全国电力工业统计数据,截至2023年12月底,全国累计发电装机容量约2,919.65GW,同比增长13.9%。其中,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约609.49GW,同比增长55.2%。2023年光伏新增装机216.88GW,同比增长148.12%,集中式光伏、工商业光伏及户用光伏齐头并进,助力光伏成为仅次于火电的第二大电源。2023年,光伏头部厂商加快垂直一体化产能布局步伐,全方位建设生产基地,意在有效控制原材料和制造成本,形成交付与规模优势。此外,光伏产业链各环节新增产能逐步释放,产业链价格的回落,提升了终端电站的装机意愿,能源转型的步伐进一步加快。2023年,我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再创新高。根据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CNESA)数据,中国新型储能2023年项目数量(含规划、建设中和运行项目)超过2500个,较2022年增长46%。2023年新增投运规模21.5GW/46.6GWh,三倍于2022年新增投运规模(7.3GW/15.9GWh)。从项目规模等级来看,超过100个百兆瓦级项目实现投运,同比增长370%。从技术路线来看,锂电占比进一步提高,从2022年的94%增长至2023年的97%。从应用区域来看,14个省投运装机规模超过吉瓦时,新能源占比较高的西北地区整体引领全国。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发布的《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到2025年,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30GW以上。2023年被称为“绿氢元年”。据氢能观察的公开数据统计,2023年度,全国电解槽设备快速放量,共有29个项目(设备采购)进行招标,招标规模达1832.02MW,其中中标1361.52MW,达到2022年全年出货量的2倍有余。此外,共有7个绿氢项目投产,如新疆库车光伏制氢示范项目。绿氢放量驱动电解槽需求增长,电解槽已从0到1运营验证阶段进入1到10的放量阶段。据根据国家发改委《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和“十四五”规划相关内容,预计到2025年五大示范城市群将建成加氢站超530座,推广燃料电池汽车超40000辆。在此目标的驱动下,在过去的两年里,我国许多地区都非常重视氢能产业的短期发展目标,并采取了一系列相应的推动措施。根据势银(TrendBank)统计数据,截止2023年12月,全国累计燃料电池汽车上牌7653辆,同比增长52.8%,保有量21142量,与燃料电池汽车相配套的加氢站建设也将迎来新发展。根据《2023年通信业统计公报》,2023年电信业提质增效明显,业务总量和收入稳步增长。自2019年5G商用以来,通信业固定资产投资已连续5年保持正增长。算力等新型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加快,5G和千兆用户规模保持快速增长,推动了行业高质量发展。千兆光网快速规模部署,一方面FTTR(光纤到房间)走向用户推广阶段,推动高清视频、智能家居等智慧家庭应用落地,另一方面千兆光网支撑千行百业部署企业/工厂网络、智慧教育民生工程等,赋能社会数字化转型。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全年国内光缆产量累计值达到3.23亿芯千米。截至2023年底,我国5G基站总数达337.7万个,具备千兆网络服务能力的端口达到2302万个,移动物联网终端用户占移动网络终端连接数的比重达到57.5%,网络底座进一步夯实。5G行业应用已融入71个国民经济大类,应用案例数超9.4万个,5G行业虚拟专网超2.9万个,5G融合应用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2023年5G套餐用户突破13亿户,中国联通“大联接”用户数逼近10亿户。积极落实国家东数西算战略,持续完善全国性算力网络布局。截至2023年底,三家基础电信企业为公众提供的数据中心机架数达97万架,比上年末净增15.2万架,协同部署通用算力与智算算力,启动超大规模智算中心建设,不断优化算力供给结构,围绕国家算力枢纽、数据中心集群布局新建约130条干线G全光省际骨干网建设,实现了云、算力网络的高效互通。随着2023年数字经济全面提速,400G骨干网商用开启,兼具低非线性效应(大有效面积)和低衰减系数的G.654.E光纤是400G及未来Tbit/s超高速传输技术的首选光纤。2023年9月12日,中国移动发布2023年至2024年G.654.E光纤光缆产品集采公告,采购规模约8463皮长公里,折合122.79万芯公里,几乎为2017年-2022年6年G.654.E光纤光缆集采的总和,中国移动此次大规模集采,成为我国400G商用的重要节点。通信行业坚持守正创新,深耕消费者市场和丰富产品供给,完善5G新通话、视频彩铃、云游戏等新应用,大力构建智慧家庭生态,发展4K/8K超高清视频及创新裸眼3D、云演艺等新业务,拉动接入流量保持两位数增长。2023全年移动互联网用户接入流量达3015亿GB,比上年增长15.2%;月户均接入流量(DOU)达到16.85GB/户-月,较上年增长10.9%;其中,5G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占比已达47%;固定宽带接入流量实现较上年增长10.6%。截至2023年底,行业共发展5G虚拟专网数量3.16万个,达上年末数量的2.2倍。5G行业应用从点状示范向部分领域规模化复制演进,5G应用案例数超9.4万个,已融入97个国民经济大类中的71个,覆盖近7成大类行业,并在采矿、电力、港口等行业规模复制;实现我国31个省(区、市)、所有地市覆盖。“5G+工业互联网”加快推广,5G全连接工厂陆续落地,推动5G应用从外围辅助向核心生产控制环节拓展,5G网络的时延、可靠性等指标为生产业务稳定性提供保障。在5G技术的广泛部署和深度应用驱动下,结合云计算服务的拓展以及物联网等创新科技的快速演进,光纤光缆作为信息传输基础设施的核心组件,其市场需求迎来强劲的增长势头。英国商品研究所(CRU)预测,全球光缆需求在2023年至2027年间以约4%的复合年增长率增长,到2027年底将超过6.5亿芯公里,这将为光纤光缆出口提供市场机遇。亚太地区在光纤光缆的国际贸易格局中占据主导地位,这将进一步强化其作为全球光纤光缆出口核心市场的角色。该区域凭借庞大的市场需求,已然成为世界光纤光缆消耗量最大的地区之一,市场份额超过全球总量的40%。其中,中国、印度及日本等国和地区尤为突出,在5G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云计算服务扩展以及物联网技术应用等方面的大规模投入,持续推高对光纤光缆产品的需求量。公司积极践行“光电网联美好生活”的使命,专注于在通信和能源两大领域为客户创造价值,贴近“双碳”背景下客户新需求,提供行业领先的产品与解决方案,致力于成为全球领先的信息与能源互联解决方案服务商。2023年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经营模式如下:公司以“3060”低碳绿色目标为指引,因势利导布局和优化产业结构,不断拓展风光储氢产品种类,满足客户的不同需求。海洋产业秉承“核心产品系统化,工程服务国际化”的战略方向,业务涵盖了风电基础安装、风机主体安装、超高压交直流海缆及特种海缆供应以及海上风电场全寿命周期运维服务;新能源产业稳抓国家和地方政策风向标,以资源为抓手,通过绿色能源建设夯实产业高质量发展基础,提供定制化的“新能源+”解决方案,实现光、储、氢多元及其融合发展;电力产业围绕“输配融合持续创新”的发展战略,现已形成输配电一体化的完整产业链,积极服务我国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和海外能源和电网产业发展。通过持续加强在能源网络领域的领先地位,公司实现从“产品供应商”向“系统集成服务商”转型,成为全球领先的能源网络系统解决方案服务商。公司聚焦通信产业核心技术的研发创新,提升系统解决方案的研发与集成能力,积极拓展海洋通信、智慧城市、轨道交通、矿井通信等领域业务,提升有线通信、无线通信技术应用及创新基础平台,服务5G、“东数西算”、“信号升格”建设,打造四大解决方案。主要围绕特种预制棒、光纤、光缆、ODN、高速率光模块技术,打造智能承载网解决方案;基于特种漏缆、绿色天线、光电混合缆等技术,打造先进无线通信解决方案;聚焦数据中心、智慧能源、5G物联网技术,打造绿色物理基础设施解决方案;专注石英套管、线缆材料及高纯四氯化硅等产品,打造高端基础材料解决方案,提供全产业链自主核心技术,持续为客户、员工、社会创造更大价值。1、采购模式:公司采购管理中心依据品类分析数据确定共性品类和个性品类采购,共性品类由采购管理中心下设的生产、设备、行政采购部按品类专业线管理,践行价值采购;个性品类由各产品公司负责,确保采购服务于业务的灵活性。2、生产模式:由母公司及下辖多个产品子公司进行不同产品的生产。公司按照以销定产原则,根据年度、季度和月度销售计划,结合生产能力综合平衡后,各子公司根据订单情况组织生产。3、销售模式:公司销售方式主要为参与客户采购招标实现销售。公司销售团队全面跟踪不同类型客户的采购需求,在满足客户采购管理要求的情况下积极通过商务谈判等方式获取订单,实现了对全球主要市场的全覆盖,不断提升公司产品市场覆盖范围和市场占有率。公司的价值观是“以品质立尊严、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以立服人,立是指“立志、立道、立标、立价值观”。文化通心,用环境和氛围的营造,将所有中天人的关注点、期望值、行动力全部团结到价值观上来,汇聚成实现中天“光电网联美好生活”的力量源泉,公司所做的一切都服务服从这个崇高的事业。报告期内,公司通过一系列精神家园工作,在解困难、暖人心、稳团队等方面取得成效。开展“五四”文体活动、秋冬运动会等,在传统体能竞技中增加趣味性;欢度“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员工参与面扩大并向家属延伸,营造出健康、和谐、团结的大家庭氛围。员工是公司最宝贵的资产。公司始终把关爱员工放在重要位置,倡导员工发扬团结友爱、互助互济的优良传统。积极挖掘典型做法、先进团队,镜头向下,报道“深夜一线默默坚守付出的员工”等事迹100余篇,通过内部《精神家园》报、中天之窗、中天电视等平台宣传推广,以更加喜闻乐见的形式宣贯企业文化,统一认识和观念,开阔胸怀和视野。报告期内,公司凝炼更加明确的“四格”自我发展要求:以顶格标准计提员工“五险一金”,真格措施保障员工收入增长,升格担当履行社会公益,定格成为对区域经济承担责任的绿色制造科技企业。公司不断优化企业文化体系建设,“三以”价值观深入人心,持续增强员工的归属感与向心力,推动公司稳健发展成为中天团队的共识与行动自觉。中天科技被授予首批“江苏省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示范点”。公司致力于全面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坚持企业核心价值观,切实推进组织变革,合理优化结构布局,通过裂变与聚变相结合,进一步提升组织的灵活性和协同作战能力。实施精兵简政,积极构建精简、专业、高效、扁平化的组织体系,促进组织运行效率和决策速度的提高;通过“产业链”、“区块链”、“知识产权三我众创平台”、“工匠赋能平台”、“劳模创新工作室”等多个阵地推动技术创新、人才培养、文化塑造,增强了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报告期内,公司深入打造多元化、激励导向的人才创新发展平台。公司通过“以赛促训”、“严选精挑”等机制,着力造就高素质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多名员工获评江苏省特级技师、南通市卓越技师;持续组织开展“张謇杯企业家”、“十大奋斗者”及管理标兵表彰评选,推广优秀管理案例,营造出积极向上、追求卓越的企业文化氛围;进一步创新工作举措,实施“项目揭榜挂帅”等竞争性选拔机制,培养出一批专业技能扎实的科技人才,推动公司科技创新长效发展;通过实施一系列专项人才引进和培养计划,多名博士、核心人才入驻公司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成功入选“12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报告期内,公司顺利达成2023年人才引进战略目标。新引进一批光通信、智能电网、海洋、新能源等领域领军人才和博士人才,进一步抢占、整合产业柔性人才资源,搭建创新创业的人才新生态,为公司的持续发展注入强大的动力;深入强化与高校的协同引育行动,助力兴学育才,设立“中天教育发展基金”,为公司定向培养更多实践型、创新型的人才;携手职业院校开展深度合作,开展“中天现场工程师班”,共建“智能制造现代产业学院”、“教师实践基地和工作站”,牵头和参与多个产教融合共同体、市域产教联合体,助力为公司长期培养和输送专业化、高素质的产业工人。公司全力推进内外双循环发展战略,建立“中南非职教产教联盟”,招引本土国际成熟人才,实施国际人才来华培训,打造全球雇主品牌;开设数字化、绿色制造系列培训班,提升员工数字技能,推动公司在数字化转型和绿色发展。公司坚持差异化创新引领,实施“着力推进科技自立自强”、“成熟技术规模产业转化”、“孵化培育未来产业技术”三大创新思路。公司强化以市场、研发为主体的“以销定研、以销促研”方针,持续激发创新创业活力。市场引导研发聚焦于客户需求,向用户认知靠拢,以客户为中心,“多、快、好、省”满足客户现实需求。2023年公司“500kV三芯交联聚乙烯绝缘光纤复合海底电缆系统”、“1500米超深水光电液复合钢管脐带缆”、“额定电压6kV至15kV深海油气船舶及海装用气密电缆”、“架空输电线路覆冰监测装置”、“高速动车组用通信光缆”、“400GQSFP-DDFR4光模块、400GQSFP-DDDR4光模块”等35项重点新产品新技术通过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等鉴定,鉴定结论为国际领先和国际先进水平的占比超91%。报告期内,2家子公司获得国家级“小巨人”称号,省级专精特新企业新增4家,“锂电池储能系统”获得单项冠军产品荣誉,28个项目获得省部级科技奖项;公司2个项目入选能源领域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项目名单,中天科技精密材料有限公司获得省级人才创新联合体项目1个,再次突破省双创团队、省高价值专利培育项目各1个。着力推进科技自立自强,发挥科技型骨干企业引领支撑作用。报告期内,公司编制发布了《“春风行动”工作方案(2023-2025)》,以关键核心技术、关键材料、关键设备、关键零部件为突破口,助力构建自主可控战略供应链,掌握发展主动权。大力推进成熟技术规模产业转化,持续实施科技创新“领航计划”。2023年,公司着力推进“新型储能系统”、“固体浮力材料”等多项重点产品,从产品路标规划、共性技术货架、专利风险防控与布局、标准布局四方面开展集成规划和立体培育,提升产品核心竞争力,为冠军产品培育打下坚实基础。全力推进未来产业技术孵化培育,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公司着力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推动产学研深度合作,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的深度融合,不断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不断提升主营产品的市场化水平。公司与南京工业大学共建联合研发平台,与上海电缆研究所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浙江大学等多家高校院所开展合作,全年新增产学研合作项目30余项。知识产权方面,持续开展知识产权高质量创造、重点技术主题专利竞争态势分析、风险防控等重点工作。2023年公司提交中国专利申请523件、PCT专利申请22件,获得发明专利授权232件。“海底电缆及其制造方法”荣获首届江苏省专利奖金奖、中国专利优秀奖,“不锈钢带接头自动焊接设备及其生产方法”荣获江苏省专利奖银奖、中国专利优秀奖。标准方面,2023年参与了国内外76个组织的标准化活动,牵头和参与了外部标准制修数量99项,其中国际标准11项;2023年牵头的1项IEEE标准和参与的4项IEC标准、参与的1项CIGRETB文件以及牵头的4项行业标准和8项团体标准文件获得发布,标准数量和层级处于行业前列。2023年,公司入选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2023年度国家高新技术产业标准化示范项目,全国仅5家,江苏省唯一,获批江苏省技术标准创新基地。下属的中天射频和江东金具获批承担2项2023年江苏省标准化试点项目;牵头的海上风电用弯曲保护装置3项团体标准获得中国电器工业协会“2023年电工标准-正泰创新二等奖”,而后入选2023年工业和通信业百项团体标准应用示范项目;公司内部专家获得“全国信标委信息技术设备互连分委会(SACTC28/SC25)2023年度先进个人”荣誉。夯实智改数转网联,构建透明高效工厂。各工厂内的自动化改造、信息化提升、数字化转型加快推进,以场景化方式推动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建设。2023年公司已完成工业互联网顶层部署,全面实现所有设备数据的上云及设计、生产、采购、运营等7大关键领域的53个信息系统的数据入湖工作,以数字信息驱动生产制造,服务精确制造,实现透明高效的数字化工厂的构建。深化工业互联网运用,实现产业链协同。以自主互联网平台为底座,以标准物联网体系为基础,公司构建行业首个集团级工业互联网及产业链协同应用,实现工厂间设计、制造、质量、发货、销售五大协同。聚焦数据价值挖掘,数字赋能企业经营。公司构建数据中台+BI数据分析工具为主,人工智能、OCR及数字机器人为辅的数据快速分析通道,助力描述性分析和诊断性分析及时呈现。2023年底,公司完成质量模型、排产模型、故障诊断模型等9个工业领域数据模型及采购预测模型、销售分析模型、物流运输模型等7个运营管理模型的建立,并借助数据模型提升工厂的设备健康能力,成功实现产品交付能力提升13%。人工智能赋能产业焕新。公司全面推动AI在线质检,聚焦线缆制造全流程,围绕生产全流程进行规划。通过高压线芯AI质检一体机、自动排线大类项目的研究,公司AI在线%识别,助力线缆类产品外观质量在线全检,一次性合格率提升至99.2%。2023年公司新增国家绿色工厂4家,绿色供应链1家,省绿色工厂6家,3个省级以上智能工厂,7个省市级智能车间,荣获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四级认证。推进营销组织变革,提升客户服务精度。报告期内,公司进一步细分市场,相应缩小管理半径,新设3个事业部专门对接特定目标市场,为重要客户提供专业配套服务。依托覆盖内陆31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的营销网络,整合、调配各项资源,快速响应客户需求,实现先进制造业与服务业的深度融合,全方位满足客户需求。深化产销研一体化经营模式,实现“差异化创新引领”。持续开展“以销定研,以销促研”活动,保持新产品需求信息及时获取、转化,促进新产品与新技术研发,实现差异化市场竞争,巩固市场领先地位。各业务版块精准聚焦目标市场,主业与新品均保持显著市场优势。在通信领域,持续完善营销网络和服务体系,深化全产业链协同发展优势,战略产品市场份额稳中有升;在电力领域,深度参与特高压建设,提供专业技术支撑与系统化服务,主营产品继续保持份额领先,小众产品实现业绩攀升;在新能源领域,围绕分布式光伏开发、国家新能源大基地建设、储能设备集采、风光配储项目,自主开发风光储资源,并积极对接各大发电集团合作伙伴,市场快速增长;在海洋领域,具备先进的施工总承包能力,以基础施工雷竞技RAYBET·(中国)官方网站、风机吊装、海缆及配套附件制造到风电运维为主营,打造精品海工装备、精致海工服务,凭借在海洋领域的装备与技术支撑,实现“一站式”服务。坚持外循环向上思维,提升ZTT品牌全球影响力。公司实施全球化经营战略,运营印度、印尼、巴西、土耳其、摩洛哥5家海外工厂,建设14家海外营销中心,44个海外办事处,产品出口160多个国家和地区,营销网点覆盖全球主要市场。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公司精准定位在国内国际“双循环”中的位置和优势,不断优化境外产能配置,加强国际营销服务体系建设,提速本土化进程,多措并举向战略纵深发力,持续扩大全球竞争优势。公司以“高端化、精细化、智能化”为目标,建设海外高端品牌路线,持续推出新技术产品。以向上思维积极谋求高质量发展,树立了中天科技在全球市场的品牌形象,赢得了客户的信赖和支持,连续6年上榜全球知名品牌价值评估机构BrandFinance的全球十大通信基础建设品牌。报告期内,公司承担的“蒙古国80MW/200MWh储能电站EPC”项目荣获蒙古能源部颁发的2023年最佳项目并网奖。我国海洋风电作为风能资源利用的重中之重,对于离岸百公里距离的海风项目,采用高压交流海底电缆所带来的电力损耗、电压降和经济性不得不考虑,工程设计希望能够利用超远距离、低损耗、传输稳定的高压直流电缆通过换流设备与陆上电网并网。随着新型换流技术发展,近年来交联聚乙烯绝缘直流海缆的研究与应用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相比于交流海缆,直流海缆具备输电距离长,损耗小,线路建设成本低等优点,是建设大容量、远海风电场建设及洲际能源互联的关键装备。随着远海风电开发比例的逐渐增加,柔性直流技术和动态海缆技术的快速发展提升了大规模深远海风电并网能力。海洋油气与新能源融合发展模式将成为热点。随着我国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推进,天然气和非化石能源等清洁能源消费占比持续上升,我国能源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海上风电作为重要的可再生能源之一,近年来在我国得到了快速发展。海上风电为油气平台供电,成为海洋油气与新能源融合发展的典范,“海上风电+”的融合发展模式正成为热点。未来海洋油气将继续与新能源融合发展,提高我国能源供给能力。技术与装备的突破推动海洋油气开发向深水发展。我国海洋油气资源巨大,探明率较低,根据全国第四次油气调查数据,中国海洋油气整体探明程度相对较低,石油资源探明程度平均为23%,天然气资源探明程度平均为7%。其中,深水油气资源探明率更低,近年来已成为油气增储上产的重要部分,潜力十足。目前,我国海上勘探技术向精准化发展,关键核心技术装备取得重大突破,在深水领域实现多项突破,海洋油气开发将进一步向深水推进。伍德麦肯兹预计,到2030年,全球深水油气产量将增长60%,占上游总产量的8%,超深水产量则有望占所有深水产量的一半。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是落实能源安全的重要举措,我国油气对外依存度不断攀升,能源发展面临安全和减排双重压力。目前新能源装机占比虽已达30%,但发电量占比仅为14%,新能源尚未形成可靠替代。新能源出力与负荷季节性需求比例不匹配,需调节性资源弥补。十三五期间,火电灵活性改造、抽水蓄能的规划新增目标仅完成40%、50%。2024年将进一步统筹做好源网规划建设。电网建设将根据电力送受端不同地区的网源投资合理比例,统筹推进电网电源建设,避免由于网源建设不协同引起大规模弃能,补强电网抵御自然灾害的薄弱环节,提升电网设备防灾能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进入纵深发展阶段,电网公司需要不断增强变电设备状态感知和远程操作能力。基于设备状态智能生成巡视计划,智能调度摄像头、无人机、机器人等监测终端,并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变电站智能联合巡检和缺陷自动识别。建立“调监控一体”管理模式,打通生产运行支持系统与调度网络发令系统,实现调度顺控操作的非同源双确认,提高人身与设备安全保障能力。2024年全国能源工作会议指出,随着市场竞争更加充分、技术不断进步,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将继续保持高速发展态势。新的一年,要按照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的工作总基调,坚持陆海并进、集散并举、多能互补、融合发展,持续推进可再生能源高质量跃升发展。基于对未来光伏市场的乐观预期及保持自身竞争力的考虑,2023年我国头部光伏企业纷纷宣布增资扩产,产业链上下游均处于扩产状态。目前光伏电池技术正处于从P型向N型的转换期,2024年光伏市场对N型产品需求旺盛,N型产能也将快速提升,预计N型产品对P型产品将快速完成替代。光伏电站投资领域可以分为分布式光伏电站和集中式光伏电站。分布式光伏电站方面,由于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建设周期较短、规模提升快,各地电力系统并网接入能力提升速度无法同步跟上,配电网络亟待改造和升级,部分省市会加强分布式光伏电站储能配套措施。集中式光伏电站方面,西部地区装机需求将围绕风光大基地项目开展,并加快特高压输电线路规划建设,开启大规模绿电外送序幕,而东部沿海地区将重点开发建设海上光伏项目,实现域内绿电资源的稳步提升。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提新型储能,提出要加强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和外送通道建设,推动分布式能源开发利用,发展新型储能。这意味着发展新型储能将成为2024年乃至今后相当长时期内,我国经济社会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国家发改委和能源局发布《关于配电网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引导分布式新能源根据自身运行需要合理配建新型储能或通过共享模式配置新型储能。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关于建立健全电力辅助服务市场价格机制的通知》,在辅助服务市场交易和价格机制、市场需求和费用传导机制等方面作出了规范,将促进企业充分认识辅助服务市场对提升电力系统综合调节能力、促进新能源消纳和绿色转型发展,将有利于推动新型电力系统加快构建。大储需求本质上源自可再生能源装机对灵活性资源的需求。考虑到风光高发区域存在消纳需求,以及各地区扶持新型储能战略产业的要求,“强配”政策还有市场空间;加之新能源入市、独立储能参与电力市场等新趋势下储能商业模式有望逐步成型,储能装机功率与国内集中式风电、光伏装机功率之比仍将呈现增加趋势。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推动充电、加氢等设施建设”。2024年初,地方上有22个省级行政区将氢能写入政府工作报告。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加快前沿新兴氢能、新材料、创新药等产业发展”,将氢能视作培育新兴产业的重要方向。同时在全国年度经济发展规划,中央也首次指出加快氢能产业发展,标志着政府再次将氢能列为战略性发展重点。此前伴随重大项目相继投产,行业景气度将实现快速提升。自2020年“双碳”目标提出后,我国氢能产业热度不断攀升,发展进入快车道。中国氢能联盟预计到2030年碳达峰期间,我国氢气的年需求量可达到约4000万吨,在终端能源消费中占比约5%,其中绿氢可达约770万吨。随着科技的进步,氢能的生产和储存技术也在不断提高。例如,固态氢能储存技术的研究已经取得了重要的突破,将极大地提高氢能的使用效率和安全性。各国政府对氢能行业的支持力度也在不断加大。例如,中国政府在“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加快氢能产业的发展,为氢能行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政策支持。随着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的发展,氢能的市场需求也在不断增长。据国际能源署预测,到2030年,全球氢能市场规模将达到2500亿美元。2024年1月3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十一部门发布关于开展“信号升格”专项行动的通知,实现移动网络(4G和5G)信号显著增强。到2025年底,超过12万个重点场所实现移动网络深度覆盖、3万公里铁路和50万公里公路、200条地铁线路实现移动网络连续覆盖。此外,在人工智能与万物互联的加持之下,将赋予通信网络前所未有的智能化,AI技术的应用不仅可以提升网络性能与管理效率,还可以改变通信业务模式、强化通信安全、加速全球数字化转型等,将在通信行业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助推通信业持续向好发展。在国家“双碳”战略的背景下,工信部出台了《信息通信行业绿色低碳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要求单位信息流量综合能耗下降20%,单位电信业务总量综合能耗下降15%,5G基站能效提升20%。2023年,中国移动发布《天线新技术新生态与产业发展》,并把绿色天线纳入招标要求,开始推动绿色天线的产业化应用。天线作为基站信号收发的关键部件,其绿色低碳设计有着重要意义。行业主流厂家都在积极的研发及产业化绿色天线技术。绿色天线降低了自身对基站射频功率的损耗,使得相同的基站功率下可以比传统天线覆盖更大的范围,或同等覆盖能力下可以减少发射功率,实现基站节能减排。内部应用与外部赋能相结合探索AI应用新模式,推动“云网智”融合发展,全面向“AI+”战略转变。在网络规划-建设-维护-优化等网络运营各环节引入AI和大数据技术,提升网络智能化水平,降低网络故障率、节约基站能耗、优化信号覆盖。三家基础电信企业积极构建“1个通用+N个专用”的通专结合大模型体系,通用大模型达千亿级参数级别,行业大模型可面向政务、应急、文旅等多个领域。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带动400G、800G等高速光模块的需求,硅光技术将得到应用发展。根据调研机构CRU发布的报告,预计2023-2027年,全球光纤光缆需求将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目前中国光纤光缆市场需求已占据全球50%以上的份额,海外市场也成为头部光纤光缆厂商的重要“粮仓”,未来几年,这一需求亦将稳步增长。报告期内,全球光纤光缆需求量约为5.39亿芯公里,实际比预期增涨了约7.0%。CRU对未来5年预测,光缆年复合增长率在4%,全球光缆耗纤2024年超过6亿芯,呈长期看好局面。从整体供给端来看,经历前期缩量后,伴随着需求回升光纤光缆产量逐渐增加;从需求端看,5G及千兆光网带动新一波需求,或将拉动价格触底回升。公司坚持顺应“清洁低碳”新经济秩序,争当“双碳”超长赛道主力军,致力成为对区域经济承担责任的绿色科技企业。呼应时代对加快新型工业化、数字化、绿色化、人才素质提升及管理理念优化的要求,2024年确定“固本兴新,合规精进”为经营指导方针。2024年是公司精确制造元年。由“精细制造1.0”升华到“精确制造2.0”,从定性到定量,制定三年质量战略规划,开启2.0新时代大门,谱写质量卓越新篇章。2024年是公司数字化跃进年。全面启动“AI在线质检”、设备“焕新工程”专项行动,全球对标,洋为中用,用一流配置,培育一流员工,打造一流企业,支撑对等开放的竞争力。2024年是公司“三坚持”深化年。铭记“坚持差异化创新引领,坚持外循环向上思维,坚持价值观以立服人”,用光电产品服务人类数字经济,创造美好生活是中天的终极目标。公司将持续践行以新能源为突破、海洋经济为龙头、智能电网为支撑、5G通信为基础的产业布局,从产品供应商升级为系统解决方案集成商,抢抓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机遇,加大创新力度,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为建设科技强国作出更大贡献。公司顺应国家高质量发展和“清洁低碳”发展要求,充分发挥自身在品牌、技术、人才等方面的优势,加大属地化布局,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努力构建面向深远海、全球化的技术和产品体系,着力提升海洋能源系统解决方案能力。公司已分别在江苏、广东、山东等省份布局海缆制造基地,与产业链伙伴合资成立海洋工程施工公司,打造适应未来风机大型化、深远海化的下一代海上风电安装船、基础施工船,提高船机转场效率及响应速度,后续将推进浙江海缆制造基地的建设,进一步扩大产业规模。公司充分发挥已有施工船舶优势,利用自身在品牌、技术、人才等方面的优势,深耕江苏、山东、广东、福建、浙江等海上风电重点项目,第一时间响应业主、厂家,制定解决方案,提供海缆风电施工、海缆抢修、齿轮箱、叶片等大部件更换的一体化风电运维服务。海洋系列业务从产品销售各环节寻找产品增值的服务化项目,将价值链由以“制造”为中心向以“制造+服务”为中心转变。针对工程总包、检测服务输出、技术服务输出3大领域,公司布局资源,主攻海上风电运维总包、海洋装备试验检测、海工产品设计咨询服务能力,全面拓展服务化业务。未来公司将坚持外循环战略,深耕欧洲海上风电、中东油气以及亚洲电力等重点区域和市场,积极打造自有运输船舶、推动海上风电打桩和风机吊装船舶出海,为国际客户提供全行业、全领域的海上施工和工程服务。公司建有“国家企业技术分中心”、“江苏省海洋能源与信息传输重点实验室”、“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中天科技海缆研究所”等研发平台,与上海电缆研究所等科研机构建立长期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关系,使企业成为一个集科研攻关、信息交流、科技成果转化、创新试验和人才交流于一体的综合性科研基地。公司将围绕海洋油气、海上风电、海上光伏、海洋通讯等方向,瞄准绿色、低碳、智慧、规模化开发、集约化、系统化发展的市场需求,布局特种海光缆、深海脐带缆、中高压动态缆、特高压交直流海缆等产品。“十四五”、“十五五”期间,特高压将围绕沙戈荒地区、藏东南新能源送出。高比例新能源、远距离传输,大风、盐碱、风沙环境送电是今后传统输电材料需要面对的使用环境,公司将持续加大输配电类产品和技术研发,积极响应“更大容量、更高效率、更复杂应用场景”主干输电网络建设,主动开展“新能源输出、高效储能协调”方案研究,助力电网能源可持续、适应各种应用场景等高质量建设的新要求。围绕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增强高端电力技术领域的研发创新能力,持续与国网公司、南网公司、大型发电集团等战略客户在发输配领域的全面合作,实施“需求引领、创新驱动、以销定研、以销促研”的创新布局,发挥产品研发和市场布局优势,继续引领行业技术应用发展。新的一年面向全球粮仓市场,尤其对于输电材料技术要求严格的欧洲高端市场,公司从质量、品牌等方面综合考虑,进一步推动重要客户认证,紧盯重大项目执行,增加全球展会数量,由总经理带队去境外一线,让工厂技术团队深度参与市场,助力一线市场开拓,提升当地ZTT品牌影响力。“十四五”发展以来,公司新能源聚焦产业发展,通过政策引领、龙头带动、链条延伸等有力举措,重点完善了光伏、储能两条产业链,有效降低采购成本、提升供应链灵活供货;重点布局氢能产业链,致力于可再生能源制氢、用氢关键技术开发。锚定“双碳”目标,公司发展清洁能源与能源数字化,探索深度脱碳多重路径,为新能源行业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公司依托江苏如东区位优势,重点推进如东海上光伏资源开发及关键技术研发工作。在推进“双碳”目标进程中,东部沿海省份作为全国负荷中心具备得天独厚的新能源消纳条件,但受限于土地资源供给紧张,大型集中式光伏电站的建设节奏放缓,光伏电站建设必然从陆地放眼至海洋。通过发挥公司水上光伏电站建设的丰富经验,公司将促成绿色能源与生态保护的有机融合,推动相关产业协同发展与互补延伸,最大程度实现海上光伏资源的经济与社会价值。公司将积极与相关设计单位和设备厂家开展项目调研及技术研发工作,计划开展海上光伏示范项目建设,从项目手续办理、设备选型及研发、工程设计、海上施工方案及运维措施等多个层面扎实推进,理顺海上光伏项目建设步骤及关键点、探索项目建设降本路径,打造海上光伏样板工程,为后续大规模建设提供宝贵经验。公司坚持绿色、安全、高性能产品理念,推动市场持续拓展;坚持布局全时段储能技术产品,确保高质量产品输出。公司将持续精进锂电池储能系统产品,同步研发试点基于新一代带超级电容器超高倍率储能调频技术、长时段氢储能技术,推动全时段储能技术商业化示范。公司瞄准国内外业务,落实双循环发展。国内市场,随着电气化在各行各业的深入推进,以风电、光伏为主的可再生能源电力需要大规模并网,“风光储一体化”能够保障可再生能源的有效消纳,拉动储能产业链规模化增长;海外市场,公司从专业储能团队搭建、国际认证、行业第三方保险配套等多方面落实行动举措,通过丰富的产品系列,提供完善的储能成套解决方案,满足当地客户需求,实现海外储能项目大规模突破。公司依托在生产制造、工程建设方面的优势,国家能源集团氢能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国能氢能”)在氢能项目投资建设的经验,低碳院在氢能装备技术方面的技术成果,以氢能装备技术为核心,持续深耕制氢装备、加氢装备以及氢能工程建设,结合可再生能源绿电制氢和多场景加注应用下的需求,积极探索氢电耦合、离网/并网制氢、大流量高速率加注等关键技术致力打造成为国内一流加氢站、电解水制氢装备供应商及工程总包商。公司将持续关注国能氢能、低碳院内部科研、示范项目资源,服务好前沿技术成果转化工作,逐步完善并精进原始技术积累。公司以成熟产品加氢机为抓手,走向市场与客户,与燃料电池厂商以及主机厂建立合作关系,锻炼销售队伍的同时争取外部加氢机订单,形成独立的市场生存能力。加大制、加氢设备的自主开发雷竞技RAYBET·(中国)官方网站,多方面、多渠道对公司进行宣传,争取示范项目订单。2024年公司立足新定位,执行新战略,坚持差异化创新引领,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快实现关键技术集群式突破;优化全价值链流程,向精确制造2.0迈进,打造产业链新质生产力;先立后破双循环,国际份额再跃进,全面夯实行业中坚地位。2024年,电信运营商高度关注“战略性新兴业务发展”、“数字化转型”与“算力网络建设”并出台相关部署,公司紧跟行业前沿,聚焦运营商投资建设规划,明确核心业务发展方向,加快实现关键技术集群式突破。在光通信项目规划上,以高效率电源模块、液冷机柜等重点项目为牵引,在东数西算、超算中心、智能计算中心、边缘数据中心等领域,研究绿色低碳的高质量技术及产品;在移动通信项目规划上,以多频段多制式基站天线、高速光模块、场景化漏缆以及通导一体化技术为主要方向,紧扣5G、室内分布、轨道交通、船舶等领域需求,研究开发领先行业的场景化特种产品。公司深入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充分利用自动化、信息化手段,加快数字化建设,将精确制造理念融入市场、技术、生产、质量、采购、物流等全生产管理运作和文化理念中。公司将按照“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演进路线推进,一方面补缺敏捷制造、并行工程、柔性制造、精益生产等数字化基本盘,另一方面在云制造、网络化制造、计算机集成制造等网络化方向上持续发力,重点打造“缆纤棒产业链数字化建设”,以实现产业链资源共享、协同制造、品质为尊、服务客户为目的,将数字化水平与行业地位相匹配。2024年,公司在国内市场聚焦目标客户,细分市场,先立后破;持续完善营销网络和服务体系,深化组织变革激发团队活力,筑牢国内市场领先地位。在国际市场,进一步完善境外产能配置,深化国际专利布局,开展碳足迹和产品生命周期认证,夯实光纤光缆等产品的综合国际竞争力;设立专职团队,继续加大对海外新拳头产品的开拓力度,迅速扩大销售规模;着力培育海外新兴产品,推进市场认证,实现更多市场突破;积极探索多样化服务型制造模式,拓展制造业服务化市场,深挖新的价值增长点。此外,公司还将积极参与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通信类展会MWCBarceona、美国OFC、德国ECOC等,持续打造国际化品牌,提升行业影响力。公司将紧跟国家产业政策发展机遇,优化产品结构,增强盈利能力。聚焦能源网络和通信网络两大领域,推动产业链提质升级,增强抗风险能力。预计未来可能面对以下风险:公司紧跟国家产业政策进行投资布局,并根据市场需求建设产能,但在通信、能源领域存在客户集中度高带来的对客户过度依赖的风险,三大通信运营商、国家电网、南方电网、各大发电集团投资进度变化将对行业需求造成影响。由于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往往会根据国民经济及行业实际的发展情况进行相应调整,这种调整将对企业投资布局和产能设置、技术方向造成较大影响。为此,公司将加大对国家宏观行业政策的解读和把握,提升对市场趋势的预判能力,对调整及影响拥有充分的预备方案。公司所处的能源网络和通信网络领域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由于我国电线电缆行业企业数目众多,行业高度分散,市场集中度低,中低压电缆技术含量以及对设备投资的要求不高,导致相关市场竞争激烈。近年来,海上风电市场的快速发展驱动更多企业进入海缆行业或扩充产能;同时,海缆作为海上风电“平价上网”的重要环节,降本增效压力增大,上述原因可能导致中低压海缆竞争程度进一步加剧。随着全球新能源市场快速发展,国内外新能源企业产能快速扩张,存在市场竞争加剧的风险。在全社会数字化转型浪潮下,通信行业新技术应用发展迅速,公司将面临产品和服务在技术迭代升级方面存在与市场应用需求快速匹配的竞争风险。为此,公司将坚持差异化发展,在多元化经营和巩固主要市场竞争地位基础上,依靠科技创新,发展特色产品,培育细分市场,合理匹配产能,同时加强新产品销售队伍的建设。公司长期积极开发海外市场,现阶段国际业务开展、生产基地布局及分支机构运营覆盖全球160多个国家及地区。但当前复杂的国际形势,增加公司境外业务开展与投资经营的不确定性,同时,海外国家的政策法规、市场准则、社会环境等均与中国存在较大差异,包括法律、税务、政局(如战争、内乱等)等各方面的风险仍将继续存在。此外,国际贸易环境变化,经济全球化受到较大挑战,中国企业在部分领域受到了限制。未来,如果部分国家/地区与中国的贸易环境持续恶化,限制进出口,提高关税或设置其他贸易壁垒,公司可能面临设备、原材料等生产资料短缺和客户流失等风险,进而导致公司生产受限、订单减少、成本增加,对公司的业务和经营产生不利影响。为此,公司在加快“走出去”的同时,将多管齐下不断提升海外人员专业水平,增强风险预判和把控能力,化挑战为机遇。公司不断推进全球化经营战略,产品出口160个国家和地区。近年来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当汇率出现较大波动时,汇兑损益会对公司经营业绩产生一定的影响。公司制订了外汇套期保值制度,以具体经营业务为依托开展外汇套期保值,降低汇率波动给公司经营造成的不利影响。公司主要的原材料包括铜、铅、铝、碳酸锂等,其成本占主营业务成本的比重较大,原材料价格的大幅波动直接影响公司的生产成本,进而影响公司的盈利水平。为此,公司对部分主要原材料进行套期保值,减少原材料价格波动产生的影响。此外,公司施行差异化经营,持续向市场推出创新产品与技术,不断增强客户粘性,提高产品的溢价能力。

官方微信 关闭